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生活

从抗洪抢险看治未病者为什么不受重视?

最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,这个故事也是网上曾经多次出现的故事,很多人可能也看过。故事的大意如下。有两位领导,分别担任相邻两个县的县长。A县长特别重视防洪工作,亲手抓辖区堤坝的质量问题,把河堤修得特别牢固,日常维护起来也是不遗余力。B县长不仅平时没有把防洪当回事,对于辖区堤坝的质量问题和日常维护也不上心,因为他认为没那么容易发洪水。结果有一天,洪水来了,A县长所在的县毫无影响,而B县长所在的县却河湖决堤,发了大水,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,但是B县长始终冲在抗洪救灾的第一线,几天几夜都和抗洪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,一时间感天动地,人人夸赞。洪灾结束后,A县长无人关注,媒体的聚光灯全都聚焦在B县长身上,记者们纷纷挖掘B县长在抗洪救灾中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,写成报道发往全国各地,大家都为B县长的抗洪精神感动。很快B县长晋升为副市长,还带队到A县指导抗洪救灾工作。本来花不多的投入就能提前做好预防工作,最后却花费国家巨资,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财力,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,最后还旌旗摇动,将坏事办成了好事。这个故事,谈不上是新闻,或者一种写实文章,但更像一个小小说。能多次流转到网上,可以说有一定的现实性,也反映出群众的一种忧患意识。每一次灾难发生的原因及处置,不是简单就可以归结的。在这里,不建议大家生搬硬套,对号入座。这仅供大家思考探讨,以建设性心态,推动国计民生的工作,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安定幸福。在上述这则令人深思的抗洪故事中,A 县长和 B 县长的不同作为及所受到的待遇,揭示了一个令人痛心却又普遍存在的现象:治未病者往往被忽视,而“治病”者却能获得诸多赞誉。A 县长未雨绸缪,重视防洪工作,精心修筑并维护河堤,成功抵御了洪水的侵袭,保障了辖区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。然而,他的努力和功绩却被淹没在无声之中,无人关注,未得到应有的认可与赞扬。B 县长因平日的疏忽与懈怠导致洪灾爆发,造成了巨大的损失,但他在灾难发生后的积极表现却赢得了媒体的聚焦和大众的称赞,甚至因此获得晋升。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医疗领域中“治未病”的医生。如同 A 县长致力于预防洪水灾害一样,“治未病”的医生致力于预防疾病的发生。他们通过普及健康知识、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、提供早期的健康干预等手段,努力让人们避免生病。但他们的工作常常被忽视,因为其成效不像治疗重病那样立竿见影。比如,一位医生不断提醒患者要均衡饮食、适量运动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预防心血管疾病,然而患者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,甚至觉得医生的建议过于繁琐。一旦患者不幸患上心血管疾病,另一位医生通过紧急的手术或强效的药物治疗使其转危为安,这位“治病”的医生往往会被患者视为救命恩人,备受感激和称赞。这种现象的产生,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关注眼前的、明显的成果。预防工作的成效是潜在的、长期的,难以在短时间内被直观地感受到。就像坚固的河堤,在没有洪水时,人们很难意识到它的重要性。而抗洪救灾的英勇行为则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,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和关注。另一方面,媒体的报道和舆论的导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在上述抗洪的故事中,媒体聚焦于 B 县长在洪灾中的表现,却对 A 县长前期的预防工作轻描淡写。在医疗领域也是如此,媒体更倾向于报道那些惊心动魄的手术成功案例,而对于长期默默从事预防工作的医生则关注较少。然而,从长远来看,“治未病”的价值远远大于“治病”。以洪水为例,如果每个地区都能像 A 县长那样重视预防工作,将大大减少洪灾带来的损失,将可以避免多少人财物投入到抗洪抢险中。在医疗领域,如果人们能够重视预防,不仅可以减少个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,还能减轻整个社会的医疗压力。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,我们需要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,让人们明白预防的重要性。政府和社会也应当给予“治未病”者更多的支持和鼓励,建立健全相关的评价和激励机制。媒体应更加客观、全面地报道,不仅关注“治病”的英雄事迹,也要宣传“治未病”的默默付出。只有当我们真正重视“治未病”,给予那些默默守护在预防一线的人们应有的尊重和支持,才能避免更多的“人祸”,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健康、稳定地发展。就如同重视防洪工作,才能让我们的家园在洪水面前安然无恙。(图片源自网络) 解筱文:战略学者。主评时政、商业、铁路、文化。 微信公众号:zgmjply(评论员解筱文)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分享到: